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老旧小区“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改后怎么管”,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切身利益。
不久前,半月谈杂志社联合民生智库,针对当前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公众参与情况,开展了全国性问卷调查。老旧小区改造的“主体”是谁?当前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居民的“主体性”体现得如何?这些话题引发了大家的热议。这期基层圆桌会,我们就一起聊聊【谁来主导老旧小区改造】这件事。
老旧小区改造,主体应该在谁?
居民们想不想、要不要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答案是肯定的。梳理调查问卷可以发现,73.9%的居民都认为,小区业主或小区业委会应该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王堃:老旧小区改造一定要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改不改、怎么改,居民民主决定,特别是改完之后的后续管理,居民要有责任、要尽义务才能保持社区可以持续发展。
麦冬:主体肯定是居民,老旧小区改造要尊重居民意见。其次,街道居委会要发挥协商协调作用,尽量让每一户参与改造的居民都没啥意见,改造过程中,地方政府要积极参与监督,让整个过程公开透明,让居民放心。
Mark:只有先打通激活基层“神经末梢”,群众才能广泛参与社区治理,才能精准对接群众所需所盼!
璃夏:老旧小区改造应该以居民为主体,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再结合实际出发,顺利推进改造计划。
网友们普遍认可,老旧小区改造的主体应该是居民。然而也有人提出,每家每户都参与到老旧小区改造方案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中,并不现实。当居民意见不一致时,新的问题随之产生。
向日葵:少数不同意的居民阻扰施工,改造难以推进。
白泽辉:少数居民提出个人诉求,不满足就不签署同意书,老小区改造计划就没有结果了。
如梦无痕:个别强势业主阻挠,导致改造无法顺利进行,这样的例子并不少。
泽云:只要有人反对,一栋楼都不能动工。前段时间改造暖气,整栋楼因为个别住户的反对,没办法开展改造工作。
4U:老旧小区改造,光是加装电梯就无法达成统一意见,低楼层觉得自己用不上,不想出钱改造,高楼层想加装,但是平摊下来的费用要五六万。
汤:居民是主体,但不少居民并不懂建筑工程。
momo:如果每个居民都提意见,万一资金不够怎么办?况且也不是所有居民都愿意自己出钱。
如果说每家每户都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方案设计和施工过程相对不现实,那么,代表小区居民民意的业委会,是否可以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起到作用呢?
质相:应当充分发挥业委会、居委会等群众自治主体的作用,让业主在小区改造中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和知情权,属地政府监督和指导改造过程。
再来一面:联合社区居委会展开调查,不在家的打电话了解情况,在家的上门走访,收集所有住户的意见,综合分析利弊。
辞亦:开办座谈会,建立居民自主管理委员会,走访调研,在小区门口的黑板报公示,党员干部牵头,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建立有效的沟通讨论机制,及时反馈居民意见。
丰源芦苇:没有小区服务单位的小区,就按照谁施工谁负责的原则开展工作。有小区服务单位的,由服务单位实施,同步备案社区。
风中雨:改造之前应该组织居民投票,超过一定比例同意再改造,改造完成后,建议聘请第三方监理来验收工程,确保后续无隐患。
从网友的留言里也能看出,当居民意见难以统一时,大家普遍希望业委会能从中协调。然而,半月谈调查发现,在完成和正在经历老旧小区改造的业主中,逾两成居民小区尚未成立业委会(22.79%),所在小区成立业委会的居民中,认为业委会在改造中发挥了应有作用的不到半数(43.75%)。
图片由AI生成
实际改造过程中,居民的主体性体现得如何?
本来是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的惠民工程,为何让小区居民不满,甚至引发矛盾?主要原因在于,在一些小区,居民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不少网友反馈,自己所在的小区,改造前没有充分征求自己的意见,改造中又因为种种不合理施工给自己的日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一旦遇到问题,居民既不能干预改造进程,又难以反馈意见,导致矛盾越积越多。
奥李:我们小区改造时,居委会不起任何作用,也不征询意见,改完与实际公示项目不符。
Kiki:工程层层转包给小施工队,他们挖坏了管线也没人管。
001:居民已经习惯了听安排,参与意识低,公告是贴过的,但不少居民没有留意,有的建议提了也没用。等做好了,居民不满意也只能嘴上说说了。上班族行色匆匆,一般没时间参与调查。
老丁:在不少小区,所谓尊重居民主体性,其实是嘴上说说、应付程序而已。业主群里发个征求意见通知,过道里张贴个征求意见告示,过上一两天就说意见征求完毕,完全不考虑居民有没有注意到这些信息。请问这是希望倾听居民的意见,还是不希望居民提意见?等改造启动了,居民找上门,就说“已经征求意见了”。本质上只是为了尽快走完公示程序而已。
锦书来:小区业委会成员是自愿组成的,由于资金不足,既无权亦无力反馈小区居民意见。
雪:我们单位的老旧小区改造,可以说是一塌糊涂,路灯安装在路中央,刮了院里好几台车,因为资金不足,单元门迟迟安装不上。老旧小区改造必然要以居民为主,改造前做好调研,了解群众需求,哪里需要改、怎么改,居民比政府更清楚。
MUSCLE:2021年起陆续启动各种改造,现在过去3年了,还没搞好。天气热了不开工,下雨不开工,能开工的天气没看见人做事。早上7点半就开始钻地,中午1点半又开始施工,不分周末,居民反映了意见也没有用。
欢乐马:我90后,买老旧小区,住老旧小区,经历了老旧小区改造,改造后的小区犹如花园洋房,着实兴奋极了!但是,三个月不到,立马就又不行了,改造后的不少公用设施无人维护。少数有人维护的设施,力度也不够。小区物业不专业,社区也不作为。
叶绿素:有的老旧小区仍是村属性,居民中包括村民、买二手房的新业主、租户。新业主的地位很低,在小区事务上,完全是村委一言堂,新业主的意见压根没人听。
谁在主导老旧小区改造呢?逾八成(86%)被访者认为,当前老旧小区改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住建部门(39.4%)、属地政府(街道办事处)(23.3%)、社区居委会(13.4%)和项目建设单位(9.9%)。
愿风裁尘:说是充分听取业主意见,但改造起来,就完全变成施工方主导了。改造过程中出现扰民现象等问题,物业、社区都管不了,都让找施工方,施工方又完全不理居民意见,解决无果。
Cx330:前期的招标,以及施工过程中的监管,都至关重要。居民说是主体,但施工方根本不把居民意见当回事儿。
晴朗:老旧小区改造完,部分地面只铺沙子、没铺水泥,一下雨就渗水,夏天虫子蚂蚁往家里钻,12345反映了也没人管。
空对月:我是一名街道工作者,目前所在辖区正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经常有居民来反映问题,但是我们也没有执法权,也管不了施工方,只能是把意见反映给他们,如果他们不听,我们也没辙。
是无糖小怪:说居民是主体吧,居民实际上做不了主;让业委会和社区主导吧,施工方不一定听,居民也会有反对意见;让施工方主导就更难了,他们施工很少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
坚果:谁主导都很难让各方都满意,最后就是谁也主导不了。
三峡大学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万兰芳:从法理上来讲,小区是居民的小区,作为居民群体代表的小区业委会理应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参与方。实际运行中,住建部门“越位”代表小区居民开展工程招投标,但过程监督和协调作用发挥不够;城投公司“错位”替代小区居民在旧改中起主导作用,认为我的地盘我做主;所属街办只充当“消防员”,在改造施工受阻时,以配合者的角色出现;小区业委会作为事实上的业主,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处于“缺位”状态。
从留言里可以看出,有的小区在改造前没有充分征求居民意见;有的小区为赶工期,在节假日施工,带来扰民问题,却无人能管;有的小区改造后效果不佳,反而滋生新的隐患,后续的监管和补救也没有跟上;还有的小区陷入“三不管”困境,属地政府、社区委员会、居民业主都无法及时干预施工中的不良影响。由于改造的实际项目与居民改造需求未能完全匹配,抵消了居民对改造成果的正面评价。
图片由AI生成
老旧小区改造引争端
背后折射出哪些基层治理困境?
社区是重要的民生场,老旧小区改造效果直观体现着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老旧小区改造面临的矛盾点,往往就是基层治理的困境点。
王堃:要站在基层治理的高度来重视和安排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昨夜星辰昨夜风: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般不是改造后才产生的,而是原本就存在。改造中出现的矛盾,只是问题集中爆发的表象,最终还是要从日常治理中找到症结点。把基层治理理顺了,工程推进也就顺了。
咸鱼:每个单元楼都有几十户,利益诉求肯定有不一致的地方。这就需要协商机制,找出利益交汇点,达成一致。另外,示范效应是非常有效的。比如老旧小区安装电梯,不用追求所有单元都装。让达成一致的单元先装上,他们用得舒服了,自然会有其他单元效仿。
鸳迹:老旧小区改造,是基层自治的实践舞台。在改造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思维,注重民主与程序统一,这就需要第三方力量引导与见证,结合先进地区经验和本地实情,持续推进。
如何将治理思维引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家也给出了建议。
半月谈民情观察员翟同宪:要尽快成立业委会,规范小区管理。同时,老旧小区改造要针对不同住户情况,分类施策。增强旧改政策和实施方案的透明度,以调动业主参与旧改的积极性。
三峡大学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万兰芳:
将治理思维引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特别要注重保证居民群体的参与程度。要注重改造的全过程,从制定规划、过程施工到后期管护,都要充分征求居民的意见。多元主体在各环节要及时协商互动,正面回应解决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建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业主联合体。住建局、街道、出资公司、小区业委会共同成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业主,相关职能部门和基层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出资公司发挥专业性作用,小区业委会发挥主体性作用。
将治理思维贯穿老旧小区改造全过程。探索“治理+规划”,治理前移,有效回应居民改造诉求,将居民诉求与规划方案制定无缝深度对接。实行“治理+改造”,多主体全过程充分参与,切实提升改造工程质效。改造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多元主体及时沟通协商。注重“治理+管护”,小区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组织居民共同维护好小区改造成果。多元筹资,保障老旧小区改造的资金支持。
图片由AI生成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基层治理与组织振兴研究中心副主任詹琳:
加强政府与居民的沟通机制。在未来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政府应与居民进一步加强沟通,建立更加透明、开放的意见反馈机制。定期召开居民议事会、听取居民意见,有效减少设计施工与居民需求脱节的问题。特别是涉及民生的需求,如电梯安装、停车位改造等,应尽早与居民协商,确保改造计划能够更好地贴合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减少后续的协调和冲突。
提升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确保居民明确了解资金的使用方向。通过公示财务收支情况、设立居民代表监督机制等方式,有效缓解居民对资金管理的不信任感,提高居民对后续维护的支持和参与度。
确保设施维护的长期可持续性。公共设施的后续维护是老旧小区改造的关键挑战之一。政府应探索可持续的设施维护机制,除了通过共建基金筹集资金外,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或与企业合作,解决管理和维护资金不足的问题。建立定期检查和维护机制,确保公共设施在改造后能够持续保持良好状态,降低后续使用中的故障和损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谈谈说
老旧小区改造主体应该是谁?看起来有个简单直接的答案——居民。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施行过程中,居民的主体性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削弱,而这影响了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结果的评价。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被落实,无论是大政策还是小办法,都体现着基层治理的面貌和水平。
改造不是某一方的事,也绝不是某一时的事,而是要多方协同,长效治理。将“治理”思维引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在以居民为主体的基础上,业委会、社区街道、施工单位等相关部门都不能缺位。要共同参与到事前策划、事中执行和事后监管上。
老旧小区改造是基层治理的缩影,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长期存在于基层治理中的“顽疾”。要从根上入手,通过发现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的短板,理顺基层治理困境,举一反三,避免同一矛盾在不同情境下反复出现。
老旧小区改造事关社区民生,也事关高质量发展。要科学规划、精细施工,以“绣花功夫”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让老旧小区改造真正便民、惠民。